2019年即將過去,2020年正在走來,距離2025年還有六年的時間,作為國家重要產業基石以及《中國制造2025》重點的裝備制造業將會有怎樣的變化?根據筆者的調研和觀察,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在2020年將展現六個基本趨勢:
所謂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八大領域高精尖科技。這是由科技創新構成的物理世界,需要長期研發、持續積累,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不僅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性技術,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而且是決定著裝備制造業的核心能力,是國家戰略競爭力的勝負手。
近年來,國內硬科技領域中的人工智能、無人機、機器人、混合現實、區塊鏈、無人駕駛、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數字孿生、智能電器、云計算、 物聯網、大數據這些新技術、新概念撲面而來,可以說,我們正在面臨一個全球技術迭代的風口,科技形成的一波又一波創新浪潮正在席卷整個世界,這是一次 歷史性的時代機遇,科技正在為產業賦能。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強、全球技術競爭烈度的增強,2020年,硬科技領域一定成為風口的集中地,尤其是其中的區塊鏈技術、智能裝備、智慧城市硬件、人工智能,必定成為或者繼續成為資本角逐的熱土,同時也將是裝備制造業的高附加值體現載體。
以硬科技帶動發展的先進制造業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制高點,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其基礎仍然是占據中國工業產值80%以上的傳統裝備制造業,包括傳統的汽車制造業、傳統的建材制造業、傳統的線纜制造業以及傳統的各類機械制造業。這些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直接決定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穩定與發展,而轉型升級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就是充分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與軟件和硬件對傳統方法進行改造升級,其中最為基礎工作的是數字化。然后,即使我國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江蘇、浙江等地的很多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仍然沒有很好的完成這一任務,甚至仍然采用傳統的運營模式,只是進行了生產環節的相對精益化和增加了一些網絡化控制設備,乃至有的日本專家看到了這一現狀說,這種狀況距離日本的現在水平至少差距在20年以上。我們也都知道,日本制造業的互聯網水平并不高,只是在可視化層面進展較快。中國很多傳統制造業的工業互聯網落地之所以艱難甚至不順利,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連基礎的數字化改造都沒有進行或者完成。這直接影響了以工業物聯網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升級,進而直接制約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和進度。如果這樣的數字化改造不能徹底,我們傳統制造業依靠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彎道超車就會成為一句空線年數字化改造應該會成為中國制造業領域的重中之重,這可能直接決定著制造業的健康發展以及價值體現。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往往體現為很強的產業集群化效應,尤其是今天市場需求快速化的形勢下,對于產業鏈以及價值鏈的要求非常之高。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我國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更多基于為人口紅利、環境紅利,更多的依靠行政區劃和招商引資而形成的零散或單體發展模式,逐漸形成了一種產業鏈效應,其產業鏈分工體現了全球化和地域化的雙重特征,其典型的企業就是蘋果和富士康、國內的汽車行業,而今天的裝備制造業則更加依賴于基于城市集群的產業集群,從而形成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幾大集群:長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長株潭集群、環渤海集群,以及成都-重慶為核心的西南集群,其中尤以長三角集群和珠三角集群最為突出,而傳統的東三省工業基地、京津冀魯工業集群均遇到嚴峻挑戰,而武漢、鄭州、西安為代表的中西部工業重鎮也正面臨脫胎換骨的轉型陣痛之中。而當前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的實施、大灣區經濟圈的快速發展開云電競官方,更進一步確立了我國裝備制造業高地的城市群效應以及隨之而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其他區域如果計劃將裝備制造業,尤其是智能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以及傳統產業轉型的突破口,則必須建立城市群的融合能量,為新的產業集群構建穩固的基礎開云電競官方網站。
根據我們在《2019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價值創造研究報告》的研究結果,截止2019年6月30日,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已經達到1381家,占據了制造業上市公司50%以上,可以說,它們代表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力量,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領軍力量,隨著科創板的問世,一批一批技術領先的新型裝備制造業公司掛牌,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分化趨勢:強強,強者獲得的政策支持和資本支持更多,而傳統的裝備制造業面臨的轉型壓力將會更大,缺乏核心技術支持的裝備制造業在知識產權、市場能力等方面都更加困難重重,其中靠虛假成分而缺少真正核心技術的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日子可能會更加難過,完全靠補貼、騙補貼、靠、騙生存的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在2020年恐難以支撐,類似2019年一批高大上所謂“高科技領軍者”崩盤事件還會上演。
第五個趨勢:“一帶一路”國際化格局將進一步深化,中歐之間在裝備制造業領域的合作將深化到歐盟的各個國家及更加細分的產業和技術領域。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和積累,“一帶一路”獲得了很多成果,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國與歐洲在裝備制造業及相關技術領域的合作明顯加強和深化了,尤其是與德國的合作,這也是為什么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家全面接納華為5G產品的國家,中國企業并購德國企業的數量連續幾年都超過了200多起,以至于在德國任何一座有點點名氣的城市都有中國企業控股的企業,而德國裝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如大眾汽車、西門子、奔馳戴姆勒、庫卡機器人等都很難與中國分開。不過,更為顯著的一個趨勢是:不僅德國、法國、英國、以色列,歐盟更多的中小國家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如荷蘭、比利時、芬蘭、瑞典、挪威、丹麥、烏克蘭、等等在高新技術及智能裝備領域展開更深度的合作,而且這些中小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其實一點也不遜色與歐洲所謂的強國,只是在傳統的貿易格局和經濟合作格局中,他們可能有些被忽視了。
我國裝備制造業傳統的創新模式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可以合作、購買”,但是邊界清晰、伙伴講究門當戶對。而今天,這種傳統的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甚至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喬布斯在的時候,蘋果早期堅持“封閉型”的創新模式,庫克成為蘋果的新領袖后,打破了傳統的創新模式,開始構建以蘋果為核心的創新生態體系,將蘋果建設得更像一個平臺,而谷歌、亞馬遜早已經將自身的創新體系變成了內外融合的生態體系,我們國內,有不少大型企業或者龍頭企業自恃實力雄厚、壟斷心理作祟,往往建立人數眾多、高學歷人才密集的研究院或創新中心,也培育出了不少創新性產品,最具代表性的是華為,但是今天,這種傳統的創新模式走到了盡頭,因為技術的迭代越來越快、關于技術的信息越來越透明、移動互聯網及5G時代導致的分享辦公趨勢越來越明顯,把大批優秀人才封閉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進行創新顯然會遇到嚴峻的挑戰,即使如軍工如此保密的領域,也需要隨時隨地獲得相關技術信息和人才的全球化交流。因此,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創新無縫對接、大企業之間的創新融合、龍頭企業與城市空間之間的深度互動、創新型企業之間的深度互動、創新項目與資本的深度有機融合,將成為2020年以及未來的必然趨勢。而國裝智庫聯合一批龍頭企業發起的硬科技智能裝備聯合創新中心也會迎來燦爛的春天。
注: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余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開云電競官方,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系公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