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的國產化,一直是我國孜孜以求的目標。1983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又稱“110號文件”),30年過去了,裝備制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產業體系,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然而,與擁有數百年工業化歷史的歐美發達地區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基礎仍然很薄弱。相關專家表示,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有了一定基礎,具備了制造重大技術裝備的能力,但一些核心技術和重要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裝備制造的國產化仍任重道遠。
裝備制造被稱為“工業之母”,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起步晚、底子薄,長期以來,我國重點建設工程所需的成套設備大部分依靠進口。
為改變這一局面,國務院在1983年出臺了“110號文件”,將技術裝備的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我國裝備制造取得了諸多重大突破。1983~1993年的10年間,我國累計研制了50多套重大技術裝備,開展了1100多個科研攻關課題,確保了70多個國家重點工程和技改項目的建設。北煤南運、三峽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工程,都是在此期間建成運行或奠定了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于裝備制造的發展繼續給予高度重視。在國務院先后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裝備制造均位列其中。
在國家政策推動下,裝備制造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1.4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
工程機械方面,我國涌現出了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并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雖然30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所取得的成績令人欣慰,但同時也要看到,實現裝備制造的國產化仍然任重道遠。
首先,我國裝備制造雖然產值位居世界首位,但卻大而不強,在一些重要零部件的發展方面仍然滯后。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在一次會議上將此形象地概括為“殼可以做,心臟的東西我們做不了”。
分行業來看,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大多數配套設備、大型工程機械所需的30兆帕斯卡以上的液壓件等均需要進口,航空工業所需的發動機、機載設備、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也比較差。
“在關鍵零部件上受制于人,價格上就比較被動。此外,在產業安全上,也容易遭受戰略性侵害?!敝泄ぢ搫搰H裝備制造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武說。
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背后,是我國裝備制造創新能力的匱乏。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坦言開云電競官方,過去30年來,雖然國家出于國防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些重大的技術裝備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制造業的基礎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方面卻并不盡如人意。
這一點在中小型的制造企業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謝友柏說,他和中小制造企業的接觸比較多,發現這些企業的研發能力很匱乏,很多都靠引進別人的技術才能夠生產。
“有時候去這些企業參觀,我想看看實驗室,但整個參觀路線走完了,也沒看到實驗室在哪。我一問才知道,原來很多企業把產品出廠檢驗的車間當做了實驗室?!闭劶按颂?,謝友柏的憂慮之情溢于言表。
在謝友柏看來,產品創新需要設計,設計需要知識,而這些企業所欠缺的,正是知識的來源與積累,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資源。
首先是關于開放創新體系的構建。謝友柏表示,從國際上的發展經驗來看,創新總是從“點”上產生的,新產品、新方法大多來自中小企業?!耙驗檫@些企業是專門做這個的,他們發現了問題,努力去解決,才有可能找出新的解決辦法,從而產生了創新?!?/p>
裝備制造業的創新,是要建立在堅實基礎之上的。謝友柏指出,“兩彈一星”這種舉全國之力進行科技攻關的模式,有其作用和價值,但不是所有行業開云電競官方、所有領域的突破都需要和能夠采用這樣的模式。面對這一問題,謝友柏提出了知識資產的概念,認為應該大力發展知識服務業,來推動高端裝備制造的發展。
“國家應該制定一項政策,每個科研項目完成以后,都要拿出一到兩項成果,去做知識服務,從而提高我國裝備制造的競爭力?!保ㄔ娒龋?/p>